欢迎来到天天培训网!阜新[切换城市] 登录 注册
首页 发布课程 机构平台 手机浏览

手机扫一扫

咨询热线

400-0808-102

深圳学大教育浅析孩子的溺爱和缺爱的本质

天天培训网络中心   2025-09-03 阅读:9
深圳学大教育浅析孩子的溺爱和缺爱的本质

深圳学大教育浅析孩子的溺爱和缺爱的本质

北大高材生吴谢宇的新闻已经轰动了国内外,现在已经从在逃犯变成了囚徒,牢狱之灾将毁其一生。但是从吴谢宇的人人网的动态中,还是能够看到他对母亲还是有感情的,谁都没有想到他会去做这种事情。所以今天深圳学大教育将为大家浅析孩子的溺爱和缺爱的本质。

每次看到这类热点新闻,老师们都会问熟悉的家长朋友同一个问题:如果不考虑先天、疾病等因素,只从家庭教育角度看,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自杀或自残?又在什么情况下会伤害别人特别是至亲?学大教育老师们收到的回答虽各自不同,但基本可分为两类:一类家长认为,根本原因是孩子被“溺爱”。另一类家长恰恰相反,他们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孩子“缺爱”。

深圳学大教育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差异:主张溺爱导致孩子自残、自杀和伤害别人的父母,多数是50、60后;而主张缺爱是主因的,则多数是70、80后。

更有意思的是,一些被上一辈人看作是“溺爱”的行为,在后一辈人看来恰恰是不可或缺的爱。一位50后奶奶很坚定地告诉我:除了个别情况,天下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,因此不存在缺爱这回事,只有爱的方式不同。看来,对这个问题的看法,不仅有对“爱”的不同观点,还有着代际的差别。

关键因素:父母应该平等对待孩子

更耐人寻味的现象是,有些父母相信:被溺爱的孩子更倾向于伤害他人,伤害父母;而缺爱的孩子则倾向于伤害自己。

他们认为,被溺爱的孩子习惯以自己为中心,这种性格会使他们漠视他人的感受和权利,一切服务于自己,人挡杀人,佛挡杀佛,所以被溺爱的孩子其实反而不容易自杀或自残。

另一方面,缺爱的孩子们则希望以伤害自己的方式引起父母关注和同情,得到父母的爱;或通过伤害自己来报复父母;或认为既然父母都无法理解自己索性绝望自杀。(想想那个纵身一跃的17岁少年)或许,这个问题根本不存在标准答案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学大教育带领大家换一个思路:让我们把“溺爱”、“缺爱”、“伤害自己”、“伤害亲人”看做四个要素,那么这四个要素就是四个不同的变量,它们彼此之间都可能勾连起逻辑关系。既然有了变量,我们就需要引入一个常量,看看能否用这个常量把四个变量的关系梳理清楚,形成一个模型。

这个常量就是: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、平等的人来尊重。这是因为,溺爱与缺爱,本质上都指向同一个原因: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独立的、平等的人。

溺爱,就是不信任孩子的能力。溺爱总是以关心孩子的面貌出现,父母替孩子做了太多他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事情,就是不相信孩子具有这样那样的能力,也就是对孩子独立性的不尊重。

缺爱,则是不尊重孩子的人格。那些以孩子为工具、重男轻女、家庭暴力之类显而易见的现象就不必说了,我们最常见的缺爱是以“为孩子好”的面貌出现的,父母对孩子进行了过多的说教、惩罚、羞辱以及不正确的挫折教育(挫折教育应是在孩子经历挫折时引导帮助孩子战胜失败,而不是故意给孩子人为制造障碍找苦头吃)。

这本质上是认为孩子的人格是有缺陷的,需要不断矫正、敲打才能合乎规范,也就是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。所以,如果我们引入一个尊重孩子、平等对待孩子的“常量”,就能一并解释,为什么溺爱和缺爱都可能导致孩子自残、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过激行为。

深圳学大教育浅析孩子的溺爱和缺爱的本质

家长对待孩子的行为方面,不管是溺爱还是缺爱,都是对孩子完全不信任不尊重的表现,尤其是孩子非常亲近的人如此对待自己,会让孩子非常的伤心而且没有安全感,在未来的道路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,所以深圳学大教育建议家长们,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,一定要冷静,而且要像朋友一样平等的相处,当亲子关系出现危机的时候,家长作为成年人应该更加照顾孩子的情绪,去包容孩子,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加健康的成长。

 

免责声明:
本站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,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;
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!qq:895240345 .

相关新闻

    更多推荐新闻
    更多最新新闻